编者按:今年以来,绵阳市司法局进一步优化全市司法所布局,统筹配置片区司法所资源,按照常规运行“三不变”,协同运行“三统筹”,重要工作“六联合”原则,探索推进片区中心司法所建设,实现以中心司法所建设带动片区基层法治建设全面提升。中央政法委主管杂志《长安》2024年第8期,刊发《绵阳市构建司法行政片区协同运行机制》经验做法。
绵阳市构建司法行政片区协同运行机制(2024年第8期 长安经验栏目)
文章从“机构向‘片区协作’转变;机制向‘化学融合’转变;工作向‘有效引领’转变”三个方面总结提炼绵阳市全面加强中心司法所建设,构建司法所片区协同运行机制,以体制创新带动效能提升,以资源整合促进司法所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做法,对充分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提供借鉴意义。现将全文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四川省绵阳市司法局全面加强中心司法所建设,构建司法所片区协同运行机制,以体制创新带动效能提升。
机构向“片区协作”转变。高处着眼明导向,将“探索推进片区中心司法所建设”作为“提升中心镇辐射带动力”的重要内容纳入重点工作,全面发挥司法所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积极作用,将司法所建设放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大局中谋划推动。实处着力定方案,审议通过加强中心司法所建设构建片区协同运行机制的意见,将片区中心司法所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展开,明确全市中心司法所建设要求和片区协同运行主要内容,以中心司法所建设带动片区基层法治建设全面提升。细处着手强保障,政策下倾,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专题研究中心司法所机构升格事项,中心司法所所长按副科级配备,提升片区统筹力度。
机制向“化学融合”转变。常规运行“三不变”,即管理体制不变,司法所实行县级司法局和乡镇(街道)双重管理、共同考核;管辖范围不变,坚持一乡镇(街道)一司法所原则,司法所管辖范围、管理重点人员均保持不变;工作职责不变,各司法所按照全国司法所工作规范全面履行六项法定职能,确保工作连续性、稳定性。协同运行“三统筹”,即片区重大决策统筹,赋予中心司法所统一调配使用片区司法行政资源处置重要事项的权力,引领片区基层法治建设;内部联动统筹,中心司法所实行“坐班+巡回”指导制度,根据片区内其他司法所的业务短板、阶段性重点工作需求,提供相关指导和支持;外部协作统筹,强化与片区派出所、法庭、综治中心等基层治理力量的协作联动,推动形成信息共享、风险共评、纠纷共处的工作模式。长效机制“三强化”,即建立片区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资源共享,中心司法所每周组织片区内司法所召开工作例会,安排部署重点联动事项,确保整体推进;建立业务骨干包联和局领导挂联制度,强化局所联动,抽派局机关业务骨干一对一包联中心司法所,每周1次联系帮带、每月1次股所联动,加强业务指导;建立片区考核奖惩制度,强化考核激励,将60%以上评先评优、职级晋升指标用于司法所,激发工作活力。
工作向“有效引领”转变。确保法治资源布局与区域发展规划相一致,与市委激励乡镇(街道)抓经济发展决策相结合,全市划分为42个乡镇级片区,每个片区确定1个中心司法所,全市39个重点乡镇全部包含其中。确保司法所全面履职与重点改革事项要求相契合,与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调整完善乡镇机构改革结合,实行片区重要事项协同审、重要执法协同查、重点对象协同管,依托中心司法所探索成立片区合法性审查办、片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中队和片区社区矫正执法中队,解决基层司法所人员配备不足、专业力量匮乏、全面履职不充分等难题。确保片区协同运行与满足群众法治需求相统一,实行片区重大纠纷协同调,矛盾纠纷化解时间从平均2.6天缩短至1.2天,调解成功率得到提高。重要普法协同宣,整合片区法律服务资源,成立片区法治宣传队伍,设立盐亭县“小马哥”系列网络普法栏目,建设梓潼县“一园两廊多元多点”翠云廊法治文化带等,让法治好声音更沁润人心。重要活动协同办,打造涪城区吴家司法所“司法惠民·法治驿站”等一系列司法为民服务品牌,让法治建设成果与群众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