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涪城区人民法院坚持践行“如我在诉”工作理念、“干字当头,实字托底”工作准则,以“大调研”把准司法脉搏,“大培训”锻造过硬队伍,“大提能”激发实干效能,持续拓优过硬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实现业务工作优质化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01、大调研破题开路 精准把脉司法需求
一是问题导向深调研。围绕“简案快办”机制运行堵点,联合公安、检察机关开展专项调研5次,建成全市首个一体化简案快办中心,刑事简案平均审理周期压缩至7天,效率提升26%。到成都、眉山等地调研,在全市率先试点建立审判辅助事务中心,进行类案改革,通过剥离、集约审判辅助事务,赋能增效。二是靶向施策解民忧。针对涉房领域等民生痛点,组织干警下沉社区开展走访调研,形成《新时代“枫桥经验”下物业纠纷多元解纷路径探析》等调研报告,推动某楼盘140件案件全部调解结案;邀请有关部门及多家物业公司代表召开物业纠纷工作座谈会,收集意见形成《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诉讼指引》,推动物业纠纷依法公正高效化解。三是前沿研判防风险。面对金融案件激增现状,邀请有关部门及13家金融机构代表,围绕加强风险防范、加大执行力度、优化司法服务等进行交流,结合搜集意见出台《金融类纠纷诉讼指引》,推动各类金融纠纷依法公正高效化解。
02、大培训夯基垒台 多维锻造硬核本领
一是政治铸魂强根基。创新党建教育模式,新建廉政教育展厅,与党性和法治教育展厅形成“党建+法治”宣传“双阵地”,成为涪城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的新基地,开展实地培训21场。“党组书记+联系领导+支部书记”讲授党课17次,全方位锻造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的法官队伍。二是实战练兵提素能。推行“青蓝工程”“青年干警导师制”,实行新老干警双向选择,结对帮扶、共赴成长。12名青年法官独立承办重大疑难案件30余件,“易某某等7人走私、贩卖毒品案”被《四川审判》刊载推介,民一庭获评全市审判工作先进集体。三是跨界融合拓视野。充分借力高校资源,邀请清华大学硕士生为全院“90后”青年干警开展“法沐三江·法韵青春”法治文化讲堂3期,与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培育“老法官调解室”“妇女儿童纠纷调解室”两个金牌调解工作室,诉前调解成功率比去年同期提升17%。
03、大提能攻坚突破 实干彰显司法担当
一是执行攻坚亮利剑。开展“涉民生案件专项执行”“打击被限制高消费人员入住星级酒店宾馆”“整治不报告财产和报告财产不实”等专项行动,实质运行“执行110”,相关经验被《人民法院报》报道。持续开展“终本清仓”专项行动,恢复执行案件1203件,执行完毕 149案,达成和解347 案。二是数字赋能创标杆。持续深化全流程无纸化办案及归档方式改革,升级改造全院审判庭,实现庭审电子阅卷及证据展示。采购电子签名设备30台,满足诉讼全流程签字签名需求。大力推行网上立案和提交材料,1-6月立案4408件,网上立案率提高20%。三是服务大局勇作为。在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为政府提供法治参谋31次。派出人民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与辖区综治中心紧密联动,上半年双向分流线索15条,调解3件,司法确认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