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纷简介
2025年6月18日,11名群众到游仙区综治中心来访,反映诉求,称其在阿坝州四姑娘山小金山饭店装修期间,被拖欠劳动报酬共计17.5万余元。该纠纷涉及人数较多,资金数额较大,现场民工及甲方当事人情绪激动、大吵大闹,群体情绪易失控。加之因工程系熟人介绍,双方未签订合同协议,报酬金额、劳务天数、施工效果等均为口头约定,无施工图或书面凭证,事后分歧严重。
调解过程
初步介入与分工:窗口工作人员受理登记后,将群众分流至综合调解室,两位金牌调解员迅速分工——王老师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口述、微信记录等,现场整理核算劳务费明细,最终列出双方认可的金额;邹老师单独与双方沟通,了解事实细节、接受底线,并依据法律条款开展工作。
应对现场混乱:因双方人数多、意见分歧大,现场多次中断调解。调解员随即调整策略,说服双方各派2名代表参与,减少干扰,确保调解继续。
多方动员与协作:通过电话说服项目负责人张某(甲方)安排委托人到场,最终张某从西藏赶回参与;调解人员采用“分割疏导”方法,抓住2位核心人物,开展疏导。
持续推进调解:历经12小时的耐心沟通,逐步化解分歧,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
调解结果
项目负责人张某现场向徐某等11人发放劳务工资6万余元,其余款项由工程管理员武某支付(项目负责人张某已向武某支付完毕),11名工人的欠薪问题得到阶段性解决。
案例启示
该案例凸显了“无书面合同、跨区域、涉众广、当地多次调解未果”等纠纷的复杂性。此类纠纷因缺乏凭证、矛盾积累深,易引发群体冲突,需提前预判现场风险,做好情绪疏导准备。
灵活动员关键人员:通过沟通促使项目负责人从西藏赶回,确保核心当事人到场,为调解奠定基础;
分工与策略得当:核算明细与法律疏导并行,针对群体纠纷采用“代表制”减少干扰,“分割疏导+攻心”精准突破核心矛盾;
耐心与坚持关键:面对12小时的拉锯和多次中断,调解员始终保持耐心,最终推动问题解决。
该案例为同类群体性劳资纠纷的调解提供了宝贵经验,即需结合实际灵活调整方法,注重分工协作与情绪疏导,同时坚持依法依规、以理服人,才能有效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