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川羌族自治县永安镇综治中心成功化解一起历时数年的养牛场租赁补偿纠纷,通过高效调解避免矛盾升级,充分彰显了基层综治中心在矛盾化解、社会治理中的核心枢纽作用。
纠纷背景 租赁补偿引发数年争议
2020年,永安镇元门村村民刘某、赵某、罗某将位于倒角湾变电站的养牛场出租给“元门养殖专业合作社”股东马某、李某,后者将其改建为养猪场。后因该地块部分涉及军用土地收回,养猪场被县政府关停搬迁。由政府向马某、李某补偿生猪搬迁费用,但刘某等三人认为马某等应另行支付养牛场原有养殖棚、办公用房等设施补偿费用40万元,双方协商未果,矛盾尖锐。
综治中心介入 精准施策推动高效化解
面对僵局,永安镇综治中心主动作为,及时启动调解程序,精准定位“设施补偿金额”这一矛盾核心。通过搭建多元化解机制,协调镇人民调解委员会、镇政府、村委会等多方联动:以县审计局审计结果为客观依据,明确养牛场原有设施价值;组织双方多次沟通,引导各自让步,最终于2025年6月26日促成一致协议。
根据协议,马某、李某需向刘某等支付设施补偿款15万元,款项在政府拨付的生猪搬迁补偿费用到位后2个工作日内支付,由镇政府和元门村村委会监督履行;同时明确双方不得擅自处置原有设施,后续处置需按此前与镇政府签订的协议执行,清晰界定权利义务。
凸显核心作用 筑牢基层治理“稳压器”
此次纠纷化解中,永安镇综治中心的枢纽作用显著:
矛盾化解“加速器”。通过“一站式”调解,避免纠纷进入诉讼程序,为双方节省大量时间与经济成本,更防止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
多元联动“协调器”。整合人民调解、行政监督等多方力量,形成化解合力,体现新时代“枫桥经验”中“发动多方力量共治”的理念。
长效治理“保障器”。通过明确协议条款与监督机制,既解决当前争议,又为后续设施处置提供规范,保障农业经济正常运转,为永安镇农业发展筑牢稳定根基。
此次案例充分证明:基层综治中心作为治理枢纽,在精准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服务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