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到法院诉讼怎么也得大半年,没想到今天签字,今天就给上了‘法律保险’!”劳动者邱大姐感慨道。
数月前,三台某包装公司因经营不善,企业业务基本停滞,24名超龄劳动者因劳动仲裁程序无法解决其诉求,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这场纠纷,最终在三台县综治中心“一站式”调解下画上句号,正是绵阳综治中心化解矛盾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绵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综治中心建设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会精神,把县乡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推进平安绵阳、法治绵阳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一站式”解决群众矛盾诉求新平台。
整合资源力量 打造为民服务规范化阵地
7月16日10点,走进江油市综治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里,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信访等多个部门的服务窗口一字排开,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着来访群众。“以前反映问题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到综治中心,一站式就能解决,真是太方便了。”前来咨询法律援助的市民张先生感慨道。
近年来,为实现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的目标,绵阳整合矛盾化解、治安防控、法律服务等功能平台,完善“一站式”解纷阵地,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165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均实现“五有”目标,“一站、多元、高效”的解纷体系初步形成。
出台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县级部门入驻综治中心职责任务清单等系列文件,明确“两统一、三规范、一支撑”工作举措,规范县级入驻部门职责任务和综治中心工作流程,全力推动综治中心提档升级。
“我们明确县级综治中心通过政法、信访和人社部门常驻,行业主管部门轮驻,涉事部门随驻等方式,积极吸收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法律援助、心理服务等社会力量入驻。”市委政法委相关人员介绍说,目前县级中心入驻部门126个,极大地整合了力量,基层解纷力量不断增强。
完善制度机制 健全闭环管理法治化流程
矛盾纠纷化解是综治中心的核心工作。近年来,绵阳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能。
制定首问负责、信息研判、风险评估、工作例会、情况报告、督查督办等6项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引导群众按照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信访行政三级办理、诉讼、法律监督的法治化“路线图”解决矛盾纠纷,切实在法治轨道上定分止争。
健全红、黄、蓝“三色预警”分流机制,由综治中心统一组织调解力量分层分类及时调解。落实联动调处机制,对疑难复杂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积案等由中心召集相关部门会商研判、联调联动,形成源头治理、调解优先、司法兜底的工作格局。
把握工作重点 推进矛盾纠纷实效化处置
在基层社会治理的版图中,绵阳精准把握工作重点,不断探索创新,以高效务实的举措推进各类矛盾纠纷实效化处置,为城市的平安和谐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深入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创新开展“六解六和”和“重点领域突出风险攻坚化解”专项行动,围绕婚姻家庭、邻里关系、房产物业、劳资纠纷等重点领域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注重发挥党委政法委统筹作用,建立突出矛盾纠纷、重大风险隐患等清单,切实做到情况清、底数明、责任实。据悉,2025年以来,市级层面关注重大矛盾纠纷、重大风险隐患全部落实化解稳控责任,有效防止了案事件发生。同时,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群防群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平安建设群防群治奖励指导办法》,切实加强社会面巡逻防控,有效提升社会治安风险防范处置能力。
聚焦建设质效 提升综治中心实战化效果
为了让综治中心真正发挥实效,绵阳始终立足综治中心职能职责,结合各地实际,不断在综治中心宣传和调解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实现了群众对综治中心满意度和认可度的双提升。
深入开展综治中心集中宣传月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立体覆盖、“网格+宣传”深度融合、“案例+释法”生动引导的模式,大力宣传综治中心业务受理范围、办事流程等内容;充分运用调研、督导、暗访等方式,对9个县级和97个乡级综治中心开展工作指导,对发现的273个问题制定3张清单,全力推进解决问题。
此外,绵阳大力实施“一域一品一特色”工程,高标准打造涪城区“邓启贵金牌调解室”、游仙区“吴家吾治”、安州区“枣园嬢嬢”、三台县“余热映初心”等特色调解品牌。探索创新涉税、涉新业态、涉市场监管等领域解纷模式,相关经验在央视新闻、《长安》杂志、《民主与法制》周刊等平台刊播,综治中心品牌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凸显。
如今,综治中心已成为绵阳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键枢纽,一个个活跃在基层的综治中心,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诠释着绵阳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在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