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凝聚多方合力、织密守护网络。绵阳市游仙区人民检察院积极探索以“三个三”工作法为核心的工作路径,着力破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协同难题、能力短板和覆盖盲区,推动形成内涵更深刻、联动更紧密、成效更显著的“检察+N”协同保护新格局。
“三个三”工作法建机制强素能
提升“检察+N”未成年人协同保护质效
“协同+保障+育才”三维织网增强司法办案能力
一是重协同强办案。联合公安出台“一案八查”综合履职衔接机制,要求侦查人员、检察官办理涉未刑事案件时,同步审查落实未成年人特别程序、行政监管缺位、监护侵害等8方面情况,确立“侦检协同+关口前移”工作模式,同时,对涉及未成年人其他权益损害线索进行调查评估。今年以来,共办理综合履职案件12件、涉案未成年人支持起诉案件9件、行政公益诉讼诉前审查案件3件。二是建链条强保障。形成“提前介入-精准研判-司法联动-高效诉讼-判决执行-矛盾化解-跟踪问效”全链条工作模式,确保未成年人权益得到持续、刚性保障。如在办理唐某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立案监督案中,在监督公安机关立案并依法审查起诉的同时,灵活运用公开听证、认罪认罚、家庭教育指导等措施,促使唐某某履行抚养义务,兑现未成年人胜诉权益。三是建团队强技能。确立业务专家“质心”建立办案团队带教机制,组建未成年人检察办案小组,由资深优秀检察官担纲组长及业务导师,突出专业化、补短式培育青年干警,把业务带教和疑难案件、典型案件办理有机融合,办案小组办理的2件案件获评省级典型案例。
“联动+监督+救助”三环相扣提升协同履职能力
一是建联盟强合力。联合51家单位建成游仙区“1+51”未成年人保护联盟,建立联动协作机制4项,明确就信息共享、线索移送等方面开展合作,最大限度发挥未成年人保护职能单位及基层治理组织作用,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及犯罪预防。二是借力量强监督。推动区人大出台制度,建立“人大代表履职制度化嵌入未检工作”机制,将1000余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履职纳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体系,共参与法治巡讲14场次。根据人大代表提供的公益诉讼线索,助推职能部门开展学校周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专项排查。三是细流程强跟进。探索建立“未检主导+联盟协查+人大监督”的线索筛查与协同办案机制,在办理涉未刑事案件时,重点关注被害人亟需的安置救助等保护需求并将信息推送至民政、教育等行政机关,引入人大代表对后续保护措施全程跟踪监督。今年以来,共对14名未成年被害人发放司法救助金13万余元以及各类社会救助金1.5万元,人大代表参与跟踪回访涉案未成年人5名,对留守儿童等群体送去生活学习用品300余份。
“帮教+监护+普法”三维融合强化综合保护能力
一是引社工精服务。联合民政部门出台检察机关与社工站合作实施意见,依托乡镇社工站平台,派遣专业社工协助检察官为未成年被害人、嫌疑人提供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帮教监督考察等服务,专业社工协助开展社会调查10件22人、心理疏导32人次。二是强合作精监护。联合区妇联建立家庭教育指导配合协作机制,引入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为涉案未成年人无偿提供心理疏导36人次,针对监护失职行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43次,向监护人宣告督促监护令9人次。三是重创新精普法。引入“公益创投”市场化运作理念和项目管理方法,会同“联盟”中的8部门共同发起“法伴一生”预防青少年犯罪法治宣传项目。组建跨领域专业团队,创作沉浸式法治情景剧《法伴一生》,该剧在全市中小学校进行规模化巡演10余场次,社会反响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