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因八旬老人赡养问题引发的家庭纠纷,在梓潼县综治中心的转办协调与法院的专业调解下,从“手足反目”走向“阖家共担”。梓潼县李某赡养纠纷的化解过程,充分展现了综治中心在基层矛盾分流处置、资源统筹中的重要作用。
纠纷起:赡养分歧致家庭失和
李某是梓潼县一位89岁高龄的老人,卧病在床一年多,生活无法自理,目前由长子张甲夫妇照料。
因经济条件、传统观念等因素,李某的子女在赡养义务承担上存在严重分歧:长女张乙、次女张丙认为自己出嫁多年,未继承父母财产,按传统习俗应由儿子承担赡养责任,且难以随时在娘家照料;长子张甲因独自照料母亲一年多,身心俱疲且经济困难,希望兄弟姐妹共同分担;次子张丁领取低保,在外务工,称缺乏赡养条件。
多次争执无果,让家庭关系愈发紧张,也让李某的晚年照料陷入困境。
转办联:中心统筹搭起联动桥
梓潼县综治中心接到李某家属的调解申请后,迅速启动矛盾纠纷分流处置机制,鉴于案件涉及法律适用与家庭伦理交织,且需专业法律力量介入,综治中心将案件转办至县法院联调中心,形成“综治中心统筹+法院专业调解”的联动体系。
调解进:专业力量破解僵局
县法院联调中心接到转办任务后,组建“法官+人民调解员”团队,在县综治中心的协调下展开递进式调解。
情感疏导环节:调解员借助综治中心提供的家庭背景信息,以“忆亲情”为切入点,组织四子女一起翻看老照片,讲述张甲夫妇照料老人的日常细节,逐步消解对立情绪。
法理明晰环节:法官现场解读“子女不分性别均有赡养义务”的法律规定,并根据赡养成本核算标准,提出“劳务折算+货币补偿”的初步方案。
后果警示环节:法官出示同类案件判决案例,明确告知拒绝赡养的法律后果,综治中心同步说明“拒不履行可能影响个人信用”的关联影响。
破局合:多方协同筑牢保障网
经过4轮调解,在县综治中心的跟踪督促下,四子女最终达成和解协议:日常照料由张甲继续负责,其余子女每月支付生活费至张甲账户;医疗费用在医保报销后剩余部分由四子女平均承担,建立医疗票据管理台账;子女及孙辈定期通过电话、视频对老人进行精神慰藉。
协议签订后,县综治中心主动对接县法院,协助双方完善协议履行监督机制,并定期回访老人家庭,了解协议执行情况。
梓潼县综治中心于2025年3月完成规范化建设并正式投入运行,统筹整合法院、检察、公安、司法、信访、人社、住建等22个部门(组织)入驻。为精准破解民生领域矛盾,梓潼县综治中心组建了28支专业化解纷团队,服务范围覆盖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物业管理等22个群众关切的重点领域。同时,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夯实治理基础,制定明确的制度职责和规范化表单,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