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法律援助是国家建立的为经济困难公民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制度。近年来绵阳市两级法律援助中心始终秉持“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的服务宗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服务质量提升、制度机制建设、服务流程再造优化,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援助。近三年来,全市每年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事项均在46000人次以上,其中受理法律援助案件每年超4000件,相关工作屡获当事人点赞。近期,绵阳市司法局特推出系列专题栏目《我想讲述的法援故事》。今天,法律援助蒋律师讲述的是法援之光照亮家暴阴影下的路。
我想讲述的法援故事——
法援之光照亮家暴阴影下的路
■蒋琼华
作为法律援助律师,王女士的案件让我对“法援”二字有了深刻理解,这不仅是一个案件编号,更是一段关于救赎与希望的故事。
2025年4月10日,王女士走进涪城区法律援助中心时,眼神里满是惶恐与疲惫,长期的家暴已让她麻木绝望。她的丈夫张某,暴力行为从最初的拖拽驱赶,升级到拳打脚踢,甚至在她孕期也未收手。尽管张某写过保证书,但“孩子还小、家丑不可外扬”的想法,让她一次次隐忍。直到张某用胶带缠她脖子、绳子绑手脚并对其拳打脚踢,身上的大片淤青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才鼓起勇气来寻求离婚帮助。
中心当即开通绿色通道,我成为她的案件代理人。初次沟通,王女士未语先哭,声音微弱,满心恐惧,还担心被丈夫跟踪。我没有急着谈法律流程,只是安静倾听,递水递纸巾,温和地安抚她,让她感受到安全。
为帮王女士尽快摆脱困境,中心与我联合她住所地司法所、妇联工作人员讨论案情,制定了“矛盾化解稳情绪、心理辅导缓恐惧、法律援助维权益”的方案。我们还找到她和张某的共同朋友及她的哥哥姐姐协助。经过半天的讲解、调解与适度施压,张某虽同意离婚,却坚持去民政局办理。我深知30天冷静期对王女士是精神酷刑,还可能让张某变卦,便再次分别劝说二人,最终说服张某同意诉讼调解离婚。
我立刻整理诉讼资料提交法院,并申请先予调解,还多次劝说张某按时到法院。可调解当天,张某反复无常,从上午9点到下午4点30分,我一次次与他沟通,讲明法律后果与王女士的诉求,这场拉锯战般的调解才终于结束,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和《离婚证明书》。
拿到文书时,王女士愣了许久,反复确认离婚事实后,泪水决堤,紧紧握着我的手哽咽致谢。这泪水里,是委屈的释放与重获新生的喜悦。后来,她特意送来两面锦旗,既是真诚感谢,也是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认可。
家庭暴力绝非家务事,依法维权才是挣脱牢笼的关键。在法援路上,我见过太多像王女士这样的人,而我们的努力,能让法律的温暖触达他们,帮他们重拾生活希望。每一次成功援助,都是法治温度的传递,也让我更坚定地站在维权一线,做受援人最坚实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