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出版的《人民公安报》“群英”版以题为《深耕细作夯实“派出所主防”根基》,对绵阳市公安局安州区分局花荄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矛盾纠纷化解等核心职能,筑牢辖区平安根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工作进行了详细报道。
深耕细作 夯实“派出所主防”根基
□本报记者 谭广涛 胡雪 通讯员 吴志林
四川省绵阳市公安局安州区分局花荄派出所先后荣获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全省优秀公安基层单位等称号,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滨水安州,美丽花城。辖区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9.2%,为群众追赃挽损超500万元……这是四川省绵阳市公安局安州区分局花荄派出所今年1月至7月交出的民生答卷。
始建于1950年的花荄派出所,历经75年为民服务历程,辖区面积127平方公里,下辖12个社区与11个行政村。近年来,该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矛盾纠纷化解、警务机制改革等核心职能深耕细作,着力构建“派出所主防”警务工作体系,筑牢辖区平安根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矛盾纠纷调处“一站式”闭环
“袁所长,感谢您化解了我们兄弟俩多年的隔阂,这份恩情我们终身难忘!”6月20日,花荄镇居民张某某与其弟紧握花荄派出所所长袁彦平的手再三致谢。据悉,二人因11年前父母遗产分配问题产生激烈冲突,积怨颇深。
2024年以来,花荄派出所民警任栋联合花荄派出所“一站式”解纷中心工作人员及律师组建调解小组,先后20余次走访张氏兄弟家庭,在反复沟通中探寻和解方案。经过调解小组历时两年的11次调解,兄弟俩最终冰释前嫌,重拾亲情。
据了解,近年来花荄派出所主动融入党委和政府主导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建成“一站式”解纷中心并与镇综治中心合署办公,常态化邀请法院、司法所、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具有丰富纠纷调解经验的专业人员入驻,构建起事前风险预警、事中多元调解、事后跟踪问效的“一站式”闭环管理机制,实现“只进一扇门、能解万般事”的社会成效。截至今年7月底,该中心已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49起,群众满意度达99.3%。
针对农村村组调解力量薄弱、群众纠纷调处不便等问题,“一站式”解纷中心统筹5个社区专业化解室及董顺华、刘云中两名“调解专家”组建调解小组,深入农户家中化解矛盾、消除隐患。7月12日,因邻里纠纷被打伤的红武村村民李某,从“调解专家”董顺华手中接过邻居支付的2万元医药费时连声道谢。这起持续两年的邻里纠纷得以圆满解决,得益于调解小组近半年的努力。今年以来,“一站式”解纷中心的调解小组已成功化解辖区农村各类矛盾纠纷38起,调解成功率达100%。
“主动之治”织密安全防护网
“办案太神速了!我昨天刚反映有人给沿街车辆贴‘小黄卡’,今天就抓获了3名涉案人员!”在花荄派出所,深受车辆“牛皮癣”困扰多日的张先生竖起了大拇指。7月11日,民警王帅接到群众投诉后迅速行动,在综合指挥室的技术支撑下快速锁定作案人员,于7月12日3时许将3名违法行为人现场查获。
为提升“派出所主防”效能,花荄派出所以“两队一室”警务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起集“打击、防范、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勤务模式。综合指挥室为执法办案队、社区警务队提供信息查询、研判分析、视频追踪等技术支持;执法办案队与社区警务队互为支撑、协同作战,有效提升案件侦破质效。
7月11日14时许,白鹤林社区网格员在欧洲花园小区入户走访时,发现一名男子形迹可疑,立即向社区民警杨程报告。执法办案队收到线索后,在综合指挥室的信息支撑下,仅用半小时便抓获涉嫌盗窃的犯罪嫌疑人张某,现场查获被盗现金6万元。
在“一室支撑两队、两队协同联动”的勤务模式下,花荄派出所打击犯罪、侦破案件质效显著提升。今年1月至7月,辖区刑事、治安警情数同比分别下降33%、17%,破案率同比上升26%。
“邻里警务”增强群众幸福感
7月1日上午9时,每月一次的“开门纳谏日”如期举行。白鹤林社区的企业代表、商家店主、小区居民齐聚邻里警务中心,就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问题建言献策、集思广益,现场氛围热烈浓厚。张女士感慨道:“邻里警务中心真是建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遇到困难,我们首先想到来这里解决。”
“把百姓当亲人!”花荄派出所秉持这份爱民为民的初心,努力为辖区群众排忧解难,荣获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称号。近年来,该所以“白鹤林邻里警务中心”为载体,不断探索邻里协防举措,将警务中心打造成邻里之家。
为更好守护街坊邻里的安宁祥和,花荄派出所推动组建了一支50人的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队,并建立“有事您说话”人才库,整合开锁、管道疏通、家电维修等300余名家政服务人员,为群众提供托管、照护、家政等贴心服务。小区居民张大爷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开锁、修门要到处找人,还总有顾虑。现在只需在群里发个消息,就有人上门解决,既安全又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