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出版的《人民公安报》“视点”版以题为《梓潼:“人防+科技”筑牢森林“智慧防线”》,对梓潼县公安局打破传统防控模式,构建“人防为基、科技为翼”防控体系,为绿水青山筑起“智慧防线”的工作经验进行了详细报道。
梓潼:“人防+科技”筑牢森林“智慧防线”
□本报记者 张佳怡 通讯员 赵继坤
7月17日清晨,四川省梓潼县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上空,一架搭载红外热成像设备的警用无人机正在巡航,将拍摄到的实时画面传回后方指挥中心。
与此同时,梓潼县公安局演武派出所七曲山风景区警务室值班民警收到指令:“发现一处异常高温点,请地面巡逻组前往核查!”接到指令后,民警迅速调度警力前往处置。
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曲山林区不仅是珍贵的生态瑰宝,更承载着千年文化遗产。面对守护重任,近年来,梓潼县公安局打破传统防控模式,构建起“人防为基、科技为翼”的防控体系,为这片绿水青山筑起全天候、立体化的“智慧防线”。
“以前巡山,一天最多走20公里,巡逻一趟至少三四个小时。现在警用无人机升空,仅需十来分钟就能完成对核心区的巡航,配备的红外摄像头连地下烟头的温度都能捕捉到。”张德荣是演武派出所民警,在森林警务一线已坚守30多年。
“我们这个山林,51年没有发生过火情。”谈及七曲山林区,张德荣对这里的古柏树如数家珍,“我身后大庙这一片林区就有600多亩,共有1.08万株古柏树,还有山路旁的张飞柏,都是‘宝贝’,要用心守护。”张德荣表示,从以往的人力巡山,到如今的科技护林,守护方式的转变让防控效率大幅提升。
在演武派出所的警用无人机机场内,三架无人机整齐待命。民警只需轻点屏幕,它们便按预设航线升空,广角镜头与变焦镜头协同工作,将林区植被、道路、重点区域的实时画面传回系统。
新装备新技术的运用,给警务工作效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提升。今年5月,警用无人机在巡查时发现林区有人违规用火,民警立即通过无人机搭载的喊话系统发出警示,并将定位坐标发送给地面巡逻队,随后地面巡逻队迅速抵达现场,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警用无人机的高效运作,离不开智慧系统的支撑。“点击这里,林区每棵古树的位置、土壤湿度、周边空气温度等关键信息便清晰可见……”在七曲山景区警务室,民警向记者演示智慧系统的功能。
这套由梓潼县公安局与西南科技大学联合建设的系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成功构建起七曲山的“数字孪生环境”,整合了地理地貌、植被分布、应急资源等各类数据。与之形成感知“神经末梢”的,是部署在林区关键部位的微型传感器。一旦传感器监测到异常烟雾或温度骤升,系统会自动报警,调度警用无人机核查,并结合风向、地形等数据,通过系统计算自动生成最优处置方案。这些微型传感器可感知周边5至10米范围的环境变化,让林区监测更精准。
梓潼县公安局还注重发挥群防群治力量。在七曲山脚下的七曲村、东风村、上庭铺村等地,民警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森林防火知识,并在村口的LED屏滚动播放警用无人机拍摄的违规用火案例,形成强大宣传声势。同时,通过“警民联动”机制,梓潼县公安局在七曲山组建起由民警、专职消防员、护林员、村组干部等构成的扑火队。多层级的扑救力量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可随时接收系统调度。扑火队成员王松涛说:“警用无人机一旦发现火情,我们能准确收到定位,扑火效率较之以往大幅提升。”
“科技赋能的核心价值,在于让每一份力量都用在刀刃上。”演武派出所教导员彭泰山说。如今的七曲山林区,地面有巡逻队徒步巡查,空中有警用无人机立体监测,云端有数字系统智能调度,群众手机里有防火知识和报警渠道。“人防+科技”的双重守护,让这片融合千年文化与现代智慧的山林,焕发出勃勃生机。